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论著-临床研究

  • 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在机器人辅助巨大嗜铬细胞瘤/副节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附11例报告)

    帕热和·阿力木;马文明;冒永鑫;戴军;赵菊平;方晨;何威;徐丹枫;孙福康;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巨大嗜铬细胞瘤/副节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1例嗜铬细胞瘤/副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中位年龄44(21~68)岁;肿瘤最大径中位值7.1(6.2~10.2) cm;病变位于右肾上腺3例,左肾上腺5例,右肾门旁腔静脉后方2例,左肾门旁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并采集dicom数据通过VitaWorks重建技术完成三维可视化模型。借助模型,观察肿瘤大小、受累脏器以及术中可能干涉的组织器官和血管,模拟手术路径,指定三维可视化指导的手术方案。结果:利用VitaWorks技术得到了所有肿瘤的精细、完整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合肿瘤大小、部位指定精准手术方案。8例行机器人辅助经腹径路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2例行机器人辅助经腹径路腹腔镜副节瘤切除术;1例行机器人辅助经腹腹腔镜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加左肾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开放。结论:基于CT增强扫描检查的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巨大嗜铬细胞瘤/副节瘤切除术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帮助术者制订精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减少了围手术期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2021年01期 v.36;No.3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0K]
  •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评估价值

    刘涛;王辉;王杰;陈琼;王正;甘欣欣;王林辉;

    目的:探究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评估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52例肾细胞癌(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5~82岁,平均(55.1±12.2)岁;随访时间1~200个月,平均(106.1±35.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04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为101个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NLR及PLR的最佳临界值并进行分组,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对RCC患者中的NLR及PLR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按最佳临界值NLR<2.05(155例)及≥2.05(197例)、PLR<140(236例)及PLR≥140(116例)对患者进行分组。高NLR及PLR与大肿瘤直径(P=0.026,P=0.019)、高肿瘤TNM分期(P=0.003,P<0.001)、高肿瘤Fuhrman分级(P=0.021,P=0.008)及转移或复发有关(P<0.001,P<0.001)。相比于单独使用NLR或PLR,联合NLR及PLR能够更有效地预测OS及RFS。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NLR(P<0.001)、高PLR(P=0.004)、患者年龄≥60岁(P<0.001)、大肿瘤直径(P=0.043)、高肿瘤TNM分期(P<0.001)、高肿瘤Fuhrman分级(P<0.001)与患者OS相关,并且高NLR(P=0.012)、高PLR(P=0.014)、高肿瘤TNM分期(P<0.001)、高肿瘤Fuhrman分级(P=0.002)与患者RFS相关。结论:术前NLR及PLR是ccRCC患者术后OS及RFS的独立预后因素。高NLR、PLR预示着ccRCC患者较高的复发转移风险及较差的生存预后。

    2021年01期 v.36;No.325 7-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超声引导下12+x针前列腺穿刺活检单中心407例临床分析

    郭飞;刘久敏;蒲小勇;黄尚;李河;李腾;余玉明;张长征;刘豪圣;

    目的:分析单中心超声引导下12+x针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完成的407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资料,经直肠前列腺穿刺290例(经直肠组),经会阴前列腺穿刺117例(经会阴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12+x针法,前列腺影像学正常者行系统穿刺,影像学异常者行系统+靶向穿刺。比较两组前列腺癌(PCa)的检出率及并发症差异,分析两组按PSA、影像学分层PCa检出率的差异,比较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癌检出率的差异,分析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情况。结果:(1)PCa总检出率为44.0%(179/407),经直肠组与经会阴组PC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8%(130/290)vs.41.9%(49/117),P>0.05]。其中,PSA≤4 ng/mL、4 ng/mL<PSA≤10 ng/mL、10 ng/mL<PSA≤20 ng/mL、>20 ng/mL各水平分层中,两组PC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前列腺影像学异常者的PCa检出率均高于影像学正常者(P<0.05)。影像学异常者中,经直肠组与经会阴组PC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前列腺影像学异常者总的PCa检出率为57.5%(111/193),靶向穿刺PCa检出率为42.0%(81/193),系统穿刺为47.7%(92/19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向穿刺单针阳性率比系统穿刺更高(P<0.01)。同一途径下的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PC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分别比较靶向穿刺、系统穿刺的PCa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所有患者中,经直肠途径csPCa检出率为36.9%(107/290),经会阴途径csPCa检出率为40.2%(47/11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在csPCa的检出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PCa在诊断出的PCa患者中的占比,经会阴途径占比高于经直肠途径[95.9%(47/49)vs.82.3%(107/130),P<0.05]。(4)经直肠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经会阴组[39.3%(114/290)vs.20.5%(24/117),P<0.01]。经直肠组发热、血便发生率比经会阴组更高,分别为[10.3%(30/290)vs.3.4%(4/117),P<0.05]、[14.1%(41/290)vs.1.7%(2/117),P<0.01],两组在血尿、下尿路症状、尿潴留、迷走反射发生率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12+x针前列腺穿刺活检PCa检出率较好,影像学异常者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PCa、csPCa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靶向穿刺单针阳性率较高。经直肠途径与经会阴途径在PCa、csPC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会阴途径并发症更少。在诊断出的PCa中,经会阴途径可检出更多的csPCa。

    2021年01期 v.36;No.32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内复发的影响:双中心958例回顾性研究

    袁易初;陈继民;杜传军;张进;陈勇辉;薛蔚;黄翼然;黄吉炜;张楠;

    目的:探讨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URS)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根治手术后膀胱内复发(IVR)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9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56例)和上海仁济医院(802例)就诊的958例UTU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男630例,女328例,中位年龄67(30~89)岁。518例行诊断性URS(URS组),440例未行诊断性URS(非URS组)。伴有术前肾积水499例,糖尿病史138例,有吸烟史252例,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119例;肿瘤位于肾盂489例,位于输尿管394例,同时位于肾盂及输尿管75例。543例采取了腹腔镜手术,415例采取了开放手术。196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 543例,>3 cm 415例;病理分级为低级别275例,高级别683例;病理分期为T_(a~1)期441例,T_2期180例,T_3期308例,T_4期29例;227例进行淋巴结清扫,其中62例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516例肿瘤呈乳头状,442例呈平坦状;48例伴有鳞状或腺样分化;150例存在淋巴血管侵犯(LVI);134例为多灶性生长。两组年龄(P=0.660)、性别(P=0.618)、糖尿病史(P=0.418)、吸烟史(P=0.173)、术前肾盂积水(P=0.777)、WHO分级(P=0.105)和肿瘤形态(P=0.0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相较于非URS组,URS组有着更低的开放手术(P=0.032)、伴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P<0.001)、>3 cm肿瘤(P<0.001)、浸润性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鳞状或腺样分化(P=0.018)、LVI阳性(P=0.031)及多灶性生长(P=0.032)的比例。比较两组术后1年和5年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率(IRFS)。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分析影响IRFS的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39(2~206)个月,192例(20.0%)发生IVR,其中URS组121例,非URS组71例。URS组1年和5年IRFS分别为87.1%和71.6%,低于非URS组的90.6%和80.9%(P=0.01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RS(P<0.001)、伴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P<0.001)及肿瘤直径>3 cm(P=0.005)是IV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0.0%的UTUC患者行根治手术后会出现IVR,URS是IVR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2021年01期 v.36;No.32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尿动力学检查价值分析

    昂小杰;蒋昱枫;张林;蔡宗强;欧阳骏;黄玉华;陈卫国;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尿动力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6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40例女性IC/BPS患者与40例女性单纯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有无差异,并利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是否绝经、阴道分娩次数及盆腔手术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初始尿意容量[(99.20±28.42) mL vs.(168.20±31.09) mL]、强烈尿意容量[(159.55±46.26) mL vs.(260.58±54.96) mL]、急迫尿意容量[(197.95±60.92) mL vs.(332.40±48.91) mL]、最大膀胱容量[(202.00±56.53) mL vs.(357.20±54.39) mL]、膀胱顺应性[(19.85±10.08) mL/cmH_2O vs.(48.75±16.53) mL/cmH_2O]、最大尿流率[(10.15±3.20) mL/s vs.(17.50±5.77) mL/s]、排尿初始膀胱压[(33.67±7.69) cmH_2O vs.(26.28±23.02) cmH_2O]、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49.54±17.26) cmH_2O vs.(29.05±12.92) cmH_2O]、膀胱出口梗阻系数[(29.24±17.79) vs.(-5.95±15.45)]、最大逼尿肌压[(80.95±35.53) cmH_2O vs.(58.08±27.68) cmH_2O]及残余尿[(21.43±19.72) mL vs.(2.00±6.08)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提示当初始尿意膀胱容量为125.5 mL、膀胱出口梗阻系数为10.15时,其诊断意义最大。结论:女性IC/BPS患者相较单纯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表现为膀胱敏感度增加以及顺应性下降,呈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2021年01期 v.36;No.325 24-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6例诊治分析

    黄建文;胡晓勇;谷宝军;张炯;张心如;陈忠;陈嵘;宋鲁杰;傅强;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PR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等。结果:PRT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为体检时发现。手术切除60例,其中腹腔镜手术切除21例,开放性手术切除39例;未切除16例。开放手术组:肿瘤直径(14.1±6.4) cm,手术时间(175.2±31.5) min,术中出血量(823.5±125.6) mL,术后住院天数(10.5±2.8) d。腹腔镜组:肿瘤直径(7.4±3.1) cm,手术时间(133.8±27.8) min,术中出血量(245.6±87.7) mL,术后住院天数(6.7±1.9) d。两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良性肿瘤29例(38.2%);恶性肿瘤47例(61.8%),其中脂肪肉瘤22例(46.8%)。恶性PRT手术切除后接受化疗或放疗23例,未接受7例。平均随访时间57个月,随访72例,其中良性肿瘤28例,5年内复发1例,其他病例手术后至今无复发。恶性肿瘤44例,完整切除组的3年生存率为55.6%(10/18),姑息切除组为25.0%(3/12),未切除组为0(0/14)。局部复发、转移17例,再次手术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36.4%(4/11),未接受再次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0(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接受放化疗组3年生存率为47.8%(11/23),未接受组为42.9%(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整切除手术是PRT的首选治疗方式,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开放手术。恶性PRT术后复发率高,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应积极再次手术治疗。

    2021年01期 v.36;No.325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4K]
  • 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及长期随访研究

    曹明欣;张俊隆;丘少鹏;梁月有;

    目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首要两大目的即保护上尿路功能,获得或保持最恰当的尿控能力,但目前缺乏完美的治疗方法。为评价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及长期效果,行本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的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4~88岁,平均57岁;病程2个月~47年,病程中位数24个月;隐性脊柱裂4例,神经根鞘囊肿1例,子宫全切除术后1例,脑血管意外3例,脊髓脊膜膨出术后2例,脊髓外伤3例,腰椎间盘突出2例,病因不详1例。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11例、尿失禁9例。17例患者中留置导尿4例,其余患者残余尿(PVR)5~1000 mL,平均374 mL;影像学提示有双肾积水者9例;10例患者曾行膀胱造影,有明确反流者4例。观察手术后患者肾积水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后PVR及血肌酐(Scr)水平。结果:男性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1(30~140) min,女性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5(29~45) min;男性患者平均出血量23(2~50) mL,女性患者平均出血量9(5~25) mL。随访时间6个月~7年,失访1例。术前留置导尿的4例患者,3例拔管后均可自行排尿,PVR 14~221 mL,1例患者拔管后因PVR多而再次持续留置尿管治疗至今。9例术前存在双肾积水患者,5例术后肾积水消失,3例肾积水较术前程度减轻,1例失访。9例术前有尿失禁患者术后仍有不同程度尿失禁,其中1例加重。患者术后Scr水平无明显增长[术前(91±41)μmol/L vs.术后(103±54)μmol/L,P>0.05],PVR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372±253) mL vs.术后(134±127) mL,P<0.05]。结论: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可作为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该术式可降低患者的PVR,改善或减轻肾积水,同时能维持原有的尿控功能,且手术简单、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2021年01期 v.36;No.325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血浆D-二聚体在预测扭转睾丸存活力中的价值

    袁帅;武进峰;张雁钢;

    目的:探讨睾丸扭转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对扭转睾丸存活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1例睾丸扭转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结果分为睾丸坏死组(29例)和睾丸存活组(22例),另随机选取本院同年龄段正常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睾丸扭转时间以及睾丸的扭转程度。收集并分析患者术前(正常体检者体检当日)的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指标、扭转时间、扭转程度等对扭转睾丸存活力的预测价值,并进一步采用ROC曲线分析其预测睾丸存活力的准确度。结果:睾丸坏死组患者的D-dimer水平显著高于睾丸存活组和对照组(P<0.05)。睾丸存活组患者的D-dime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睾丸坏死组和睾丸存活组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dimer水平是预测睾丸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dimer预测睾丸坏死的AUC为0.877(P<0.05),最佳节点为145.5 ng/mL,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85.7%。结论:睾丸扭转患者术前血浆D-dimer水平对术前预测扭转睾丸存活力具有重要价值。

    2021年01期 v.36;No.325 38-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CT三维重建辅助B超联合C型臂X光机术中定位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临床研究

    李权;谢建军;蔡国烽;刘运练;邓君鹏;阙宏亮;曹文舟;沈华;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辅助B超联合X线术中定位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鹿角形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实施PCNL治疗的21例完全性鹿角形结石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结石CT三维重建,术中联合B超和X线定位穿刺建立通道,均建立16F或18F通道鞘。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治疗,一期完全清除结石18例,3例残留小盏内结石患者于1个月后二期软镜碎石顺利,2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均无结石残留。21例患者建立通道数均不超过2个,其中单通道6例,双通道15例,手术时间70~130 min,平均(92.3±26.8)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 d,无感染性休克以及大出血病例。结论:完全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术前CT结石三维成像,术中联合B超和X线定位穿刺建立通道,有助于以尽可能少的通道最大限度清除结石,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荐。

    2021年01期 v.36;No.325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5K]

论著-实验研究

  • 氯喹抑制高糖环境下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江绍钦;李梦强;陈珍霖;许恩赐;

    目的:研究氯喹是否能通过自噬和活性氧(ROS)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方法:PC3细胞培养后分为4组(正常糖组、高糖组、正常糖+氯喹组、高糖+氯喹组)予相应干预。运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DCFH-DA活性氧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ROS水平;JC-1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去极化。结果:CCK-8实验结果表明氯喹能够显著抑制高糖环境下PC3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氯喹会使PC3细胞LC3-Ⅱ/Ⅰ比值升高,说明细胞自噬显著被抑制。DCFH-DA探针检测结果表明,氯喹能够显著上调高糖环境下PC3细胞中ROS水平。JC-1检测结果表明,氯喹能够诱导高糖环境下PC3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结论:氯喹通过自噬和ROS通路抑制高糖环境下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2021年01期 v.36;No.325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5K]

读者·作者·编者

  • 严正声明

    <正>近期本刊编辑部频繁接到多起举报,有机构和个人冒充《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辑,开展论文快速发表的诈骗业务,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刊的权益和声誉。为了避免广大读者、作者上当受骗,特郑重声明如下,本刊从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中介进行征稿、审稿、编辑等相关事务,敬请广大读者和作者仔细甄别,投稿请认准本刊官方指定网站、地址及电话,谨防上当受骗。对于冒充编辑部从事征稿等行为的网站、机构及个人,本刊将通过法律程序追究其责任。

    2021年01期 v.36;No.325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优先刊登创新性研究文章

    <正>为了推进泌尿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刊将优先刊登重要基金资助或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新药物和新设备的临床应用、技术改进、单中心研究、多中心研究等创新性研究文章。创新性研究文章可申请进入绿色通道刊发。投递该类文章时,请附基金课题证明文件,在文章左下角注明基金类型及其编号,并写一份"关于本文创新性研究情况说明",经所在科室主任签字后与证明材料复印件一并寄往编辑部。编辑部初审通过后,文章进入"审稿绿色通道"处理。经专家审定文章确有创新性,

    2021年01期 v.36;No.325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年征订启事

    <正>《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为主,主要报道密切结合泌尿外科临床的科研成果及其诊疗经验,充分反映国内外学术领域的新进展和医学新动态。主要刊登泌尿外科及男科学的相关科技论文,辟有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综述、病例报告等多个栏目,敬请广大读者踊跃投稿(网址:www.whuhzzs.com)。

    2021年01期 v.36;No.325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论著-研究报告

  • 多用途的髂嵴上纵切口在后腹腔镜下肾及肾上腺手术中的应用

    滕立臣;韦良军;李长福;

    目的:探讨髂嵴上纵切口在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优势及推广。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采用三通道后腹腔镜途径治疗的肾上腺肿瘤及肾肿瘤患者159例,其中采用传统切口组72例,改良切口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取标本时间、切口长度(切口长度之和)、切口疼痛评分、切口并发症、下床活动时间、切口疝的发生率和切口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传统切口组相比,在改良切口组采用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和肾癌根治术的病例具有更低的疼痛评分(P<0.05),其中在接受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显示有更短的取标本时间、切口长度和更早的下床活动时间(P<0.05)。改良切口组的患者无切口麻木及膨出,并且由于切口较低,位于腰带的后方及下方,仅能看到不明显的两工作套管的切口瘢痕。结论:后腹腔镜手术采用髂嵴上纵切口既可以用于进观察镜也可用于取标本,具有减轻疼痛、降低切口长度、加快术后活动时间和切口隐蔽的优点,值得广泛开展。

    2021年01期 v.36;No.325 51-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8K]
  • 前列腺分泌功能与早泄的相关性研究

    刘建国;马亚玲;赵宇涛;李姣姣;赵红乐;董涓彤;李祎仁;李春梦;

    目的:通过观察早泄(PE)患者前列腺分泌指标的含量,探讨前列腺分泌功能与PE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PE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PE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期就诊的77例无PE的正常生育男性作为对照组。手淫法留取精液,离心分离精浆,分别测定两组精浆柠檬酸、ACP和锌的含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精浆生化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精浆柠檬酸、酸性磷酸酶(ACP)及锌的含量分别为(22.28±15.65) mmol/L、(157.27±85.35) U/mL、(1.41±1.16) mmol/L,与对照组(29.08±13.72) mmol/L、(200.84±57.44) U/mL、(2.90±1.60) mmol/L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精浆柠檬酸、ACP及锌含量异常者分别为38例(47.5%)、38例(47.5%)、46例(57.5%),与对照组的9例(11.7%)、5例(6.5%)、14例(1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患者精浆柠檬酸、ACP、锌的含量明显低于无PE者,提示前列腺分泌功能指标异常可能与PE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1年01期 v.36;No.325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经验交流

  • 肾动脉瘤14例诊治报告

    孙东瑞;顾晓;杨进;俞俊杰;丁雪飞;周广臣;杜拥军;

    为探讨肾动脉瘤(RAA)的特点和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例RAA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男8例,女6例;年龄40~77岁,平均59.1岁;左肾RAA 6例,右肾RAA 7例,双肾RAA 1例;体检发现8例,表现为腰腹部疼痛5例,表现为血压骤升1例;2例RAA破裂,1例表现为右腹部疼痛,另1例体检发现,行介入治疗后26 h出现左腹部不适,2例破裂时均伴有失血性休克;6例行肾动脉栓塞术,2例行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RAA破裂行肾切除术,4例观察随诊。本组10例治疗患者中9例一次成功,1例介入治疗后瘤体破裂行二次手术,治疗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随访时间17(1~50)个月,5例失访,其余9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RAA临床少见,常因体检发现,平素多无症状,确诊主要依靠CT血管造影(CTA)。对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多采取介入治疗,而对RAA破裂伴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需紧急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

    2021年01期 v.36;No.325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综述

  • 勃起功能保护——基于解剖认识的膀胱癌根治术

    钟培锋;李浩民;赖彩永;

    男性膀胱癌根治术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这可能会推迟患者对该术式的接受,给长期预后带来不利影响。保留勃起功能的膀胱癌根治术对合适的患者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可最大程度保留术后生理功能,让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这既符合患者利益,也符合现代精准外科发展的方向。对盆腔脏器周围神经走行及其性质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术者更好实现对患者勃起功能的保护。

    2021年01期 v.36;No.325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雄激素剥夺治疗前列腺癌引起的骨代谢变化

    杨文博;王强;杜依青;白文俊;徐涛;

    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PCa)的基石,显著延长了PCa患者生存期。然而在ADT治疗的PCa患者中,每年平均骨密度下降2%~10%,导致骨折发病率、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这种骨代谢状态,目前认为主要是雄激素、雌激素水平明显减低导致。临床工作者可通过监测骨转换指标、骨密度及FRAX算法筛选出需要提前干预的患者,并对该类患者提供生活方式的指导及干预,以达到减少骨质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些干预措施包括适当锻炼、减少吸烟喝酒、补充钙和维生素D、双膦酸盐、部分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托瑞米芬)和靶向RANK配体抑制剂等。

    2021年01期 v.36;No.32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雌激素抑制肾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海朝;曹敏;解露露;王怡杨;贾贝田;褚晓倩;边育红;

    肾结石多为草酸钙结石,为外科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研究发现雌激素与草酸钙结石之间关系密切。众所周知,男性肾结石的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多项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的女性更易患有肾结石,有更高的尿草酸及尿钙排泄量。雌激素作为草酸钙结石的抑制剂,其在多种与草酸钙结石形成相关的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促进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和促进尿柠檬酸盐排泄等。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显著减少草酸钙晶体沉积。本文将对雌激素与肾草酸钙结石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2021年01期 v.36;No.325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茶预防肾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

    谢汶桂;席启林;

    肾结石患病率逐年增高,茶(camellia sinensis)是世界上消费最为广泛的饮料之一。但茶在尿石形成中的作用仍在争议。一方面茶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等成分可以抑制尿石形成,另一方面茶叶含有的草酸是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本文就茶预防肾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1期 v.36;No.325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病例报告

  • 阴茎肉瘤样癌1例

    夏俊哲;丰琅;朱熹;柳玮华;郝钢跃;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85岁,农民。因发现阴茎肿物2年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阴茎头处一米粒大小肿物,伴轻微触痛,于当地医院行局部药物治疗无效后未行进一步诊治。1个月前患者因阴茎肿物逐渐增大伴表面破溃就诊于我院。既往史:10年前因包茎行包皮环切术。查体:阴茎头处见一大小约3.5 cm×3.5 cm×6.0 cm菜花样肿物,侵及整个阴茎头、部分阴茎及阴茎海绵体,表面存在溃疡、坏死、结痂,有脓性分泌物伴恶臭味,质硬、有触痛,

    2021年01期 v.36;No.325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