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专家论坛

  • 医学影像在肾癌诊疗中的作用及思考

    王林辉;董凯;吴震杰;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模式的推进,肾癌的个体化治疗对影像学精准评估的要求日益增高。传统单纯的影像学定位和定性评判已无法满足现阶段肾癌外科综合治疗的需求,因此需要将影像学的应用场景在肾癌诊疗领域持续拓展。本文总结了医学影像在肾癌诊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着重强调了泌尿外科医生最关注的临床痛点和瓶颈问题。从术前临床分期、术中引导治疗、术后随访到肾功能评价等方面,影像学已深度融入到肾癌诊断-治疗-随访的多环节、全过程,发挥指导临床诊疗的作用,但后续仍需突破机器分辨率低、模态单一、主观性干扰等局限,提供全方位、有价值的信息,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2022年09期 v.37;No.345 649-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肾癌专栏

  • 基于总体死亡风险构建优化减瘤性肾切除术患者选择的IMDC-Olig模型

    李明敏;吴震杰;Maria Carmen Mir;Michele Marchioni;陈琪;徐逸凡;宋家璈;张超;杨波;冯翔;王林辉;

    目的:探索国际转移肾癌数据库联盟(International mRCC Database Consortium, IMDC)危险分层以外可以独立预测减瘤性肾切除术后患者总体死亡风险的因素,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以指导手术适应证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国际减瘤性肾切除术临床研究协作组(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Cytoreductive Nephrectomy)全球13个医学中心减瘤性肾切除术治疗转移性肾癌264例患者资料,中位年龄63岁,男性占比73.9%,66.7%的患者合并肺转移,26.5%的患者合并骨转移,寡转移患者占比73.3%,IMDC中高危占比63.3%。基于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减瘤性肾切除术后患者总体死亡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计算IMDC模型和联合模型的C-index值。基于纳入模型的变量系数间比例关系进行半定量赋值,绘制新模型不同分值患者队列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分析新纳入变量在IMDC危险分层不同亚组的预测价值。计算新模型预测3年死亡风险的时依性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开放手术占比68.9%,术后病理学肿瘤最大径中位9(7.1,12.3) cm,透明细胞癌占81.8%,手术切缘阳性率6.1%,清扫淋巴结阳性率47.7%,二期手术行转移灶切除比例为8.3%。中位随访27.5(15.1,46.4)个月,随访期内死亡110例,总体死亡率41.7%。Cox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IMDC危险分层和寡转移状态(Oligo-metastasis,影像学评估转移病灶数不超过5个,HR=2.089,96%CI:1.390~3.139,P<0.001)是患者术后总体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IMDC模型C-index值为0.598,IMDC-Olig联合模型C-index值为0.645。IMDC不同危险分层的亚组分析显示,在IMDC中危组和高危组,是否为寡转移两组患者术后总体死亡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差异仅限于1年生存率),IMDC低危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DC-Olig模型可以很好地对IMDC中高危组患者基于总体死亡风险进行再分层,可作为手术适应证选择的重要参考。

    2022年09期 v.37;No.345 655-660+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行肾部分切除术初步经验

    叶孙益;彭鼎;景泰乐;姚晓霖;王平;汪朔;夏丹;

    目的:探讨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在治疗肾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多中心2021年10月—2022年6月共22例接受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22例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6(27~72)岁。术后病理类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良性囊肿伴周围脂肪组织瘤样增生1例,嫌色细胞癌2例,透明细胞癌9例,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细胞癌1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手术台操作时间平均为129.4(52~230) min,术中热缺血时间平均为26.9(14~38) min,预计出血量平均为36.9(2~200) mL。术后均无Clavien分级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行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肾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2022年09期 v.37;No.345 66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在cT1期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分析

    周嘉乐;吴小荣;陈勇辉;翟炜;薛蔚;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LPN)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61例LPN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病理结果及预后等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1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25~75岁,平均(54.96±11.70)岁。所有患者均为常规体格检查中偶然发现。肿瘤位于左肾24例,右肾37例,均为单侧单发肿瘤;肿瘤最大径1.2~5.5 cm,平均(2.79±1.06) cm; R.E.N.A.L.评分6~11分,中位R.E.N.A.L.评分9.0(2.0)分,其中6分1例,7分10例,8分18例,9分12例,10分14例,11分6例;术前血清肌酐56~118μmol/L,平均(71.50±18.35)μmol/L。本研究中61例手术均未中转开放手术,其中60例行LPN顺利完成,1例因术中发现肿瘤质地松软且包膜边界不清晰,怀疑肿瘤侵犯肾实质,中转行根治性肾切除术,LPN手术成功率98.4%。61例手术均经后腹腔入路完成,20例术前留置输尿管导管,39例应用术中超声定位肿瘤,47例行集合系统重建,11例重建时行单独集合系统缝合修补。手术时间60~140 min,平均(101.74±20.47) min。术中出血20~600 mL,平均(105.00±110.03) mL。4例术后出血,其中2例表现为术后持续血尿,另2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行DSA栓塞治疗,1例采取输血、卧床制动、等待观察等保守治疗。本组随访时间8~6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除1例患者出现骨转移予以靶向治疗外,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本组患者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97.6%。结论:对于完全内生型肾肿瘤,在完善充分术前准备与评估的前提下,LPN是安全、可行的。

    2022年09期 v.37;No.345 66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深度解剖结合“镰形”缝合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b期肾门部肿瘤中的应用

    周启玮;杨濛;李霖;王磊;徐达;张宗勤;储传敏;干思舜;刘冰;

    目的:分析深度解剖结合“镰形”缝合(PACSS)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_(1b)期肾门部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5月—2022年3月对18例T_(1b)期肾门部肿瘤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应用PACSS技术,其中男16例,女2例。平均年龄(53.35±8.60)岁,平均BMI(25.08±2.35) kg/m~2,平均肿瘤最大径为(5.09±0.81) cm,平均R.E.N.A.L.评分为(8.67±0.97)分,平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为(1.76±0.56)分。观察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理分型、手术切缘阳性发生率、术后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术后1周患肾sGFR下降率及肌酐升高百分比。结果:18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放,其中1例因术中发现肾静脉瘤栓,1例因术中发现肾窦脂肪侵犯改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47.41±43.27)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6.29±8.1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10.00±101.12) mL,平均术后拔管时间(5.13±2.00)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88±3.76) d。病理回报:18例均为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Ⅰ级1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Ⅳ级1例;术后诊断T_(1b)N_0M_0 16例,T_(3a)N_0M_0 2例;无切缘阳性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9.94±17.36)个月,2例因术后轻度血尿延长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无转移、复发、死亡等情况,术后复查肾功能,术后1周患肾sGFR下降率(13.49±3.31)%,肌酐较术前平均升高百分比(21.89±16.32)%。结论:PACSS技术应用于T_(1b)期肾门部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2年09期 v.37;No.345 669-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经脐和经腹膜后入路行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疗效分析

    杨健;魏勇;沈露明;沈百欣;蒋荣江;朱清毅;

    目的:比较经脐和经腹膜后2种入路方式行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partial nephrectomy, LESS-PN)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2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1例分别经脐(17例)或经腹膜后(14例)入路行LESS-PN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结果:经脐入路LESS-PN组手术时间为60~150 min,平均(98.8±21.3) min;经腹膜后入路LESS-PN组手术时间为45~120 min,平均(81.4±24.1)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经脐入路LESS-PN组术中出血量为10~300 mL,平均(174.1±87.3) mL;经腹膜后入路LESS-PN组术中出血量为50~350 mL,平均(164.3±102.7)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5)。经脐入路LESS-PN组术后禁食时间为2~6 d,平均(2.71±1.05) d;经腹膜后入路LESS-PN组为术后禁食时间为1~4 d,平均(2.07±0.92)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经脐入路LESS-PN组术后住院时间为6~10 d,平均(6.82±1.01) d;经腹膜后入路LESS-PN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9 d,平均(6.36±1.34)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结论:经脐和经腹膜后入路行LESS-PN治疗T_(1a)期肾肿瘤均有良好的围手术期效果,可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2022年09期 v.37;No.345 67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孤立肾肾肿瘤外科保肾治疗策略的选择及初步探讨

    过菲;张超;吴震杰;肖成武;汪洋;张威;方玉;杨波;王林辉;

    目的:探讨孤立肾肾肿瘤保肾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本中心2017年2月—2022年3月收治孤立肾肾肿瘤患者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59(27~79)岁。其中38例为体检或术后复查中发现,2例患者因血尿就诊,1例患者因腰腹部肿块就诊。肿瘤位于左肾14例,右肾27例,其中肾门部肿瘤2例,肿瘤直径24(8~75) mm。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其中4例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19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11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3例行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肾肿瘤微波消融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肾动脉阻断方式、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前及出院前血肌酐值、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发生,2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采用分支动脉阻断,其余肾部分切除术均采用肾动脉主干阻断,腹腔镜肾肿瘤微波消融术均无阻断。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开放肾部分切除术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组、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组、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组及腹腔镜微波消融组中位手术时间(173 min vs 135 min vs 120 min vs 260 min vs 68 min),中位出血量(250 mL vs 100 mL vs 50 mL vs 300 mL vs 30 mL),中位肾动脉阻断时间(30 min vs 20 min vs 20 min vs 28 min vs 0 min)。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所有病例均切缘阴性。不同术式的肾部分切除术出院前肌酐均较术前肌酐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不同术式的肾部分切除术及消融技术均是孤立肾肾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患者基础情况佳,优选微创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基础情况差且肿瘤体积较小为外生型肿瘤优选消融治疗。对于肿瘤分期高,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或伴邻近组织器官转移,或既往术区有手术史的患者,开放手术或小切口辅助腹腔镜手术依旧是该类患者的优选方案。

    2022年09期 v.37;No.345 680-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环形缝合重建在肾门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应用(附43例报告)

    程姜铤;李耀辉;刘立;王杭;郭剑明;

    目的:研究环形缝合(Ring suture)肾门重建术在肾门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环形缝合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随访数据。结果:共收集患者43例,其中男33例,女10例。患者平均肿瘤直径(2.9±1.1) cm,平均中山评分(8.2±0.8)分,平均R.E.N.A.L.评分(8.4±0.8)分,2例患者因肾门血管损伤改为根治性肾切除。环形缝合重建方法为将切除肿瘤后的肾门创面前后缘对合缝合,根据创面大小分两层或单层缝合。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1.0±19.1)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4.1±4.6)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2±1.5) d。发生相关并发症15例,其中ClavienⅠ级14例,Ⅱ级1例。35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5±19.0)个月;均未发现肿瘤转移复发。讨论:肾门部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环形缝合重建是肾实质重建的一种手术改良,不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增加,并能有效地保留肾脏功能。

    2022年09期 v.37;No.345 685-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囊性肾癌的微创保肾手术难点及对策

    潘秀武;叶剑青;曲发军;崔心刚;

    囊性肾癌是一类低度恶性潜能的复杂性肾肿瘤,约占肾脏肿瘤的4%。囊性肾癌的保肾手术挑战大,其囊壁薄,术中易破溃导致肿瘤细胞外溢可能,很难达到保肾手术的无瘤原则。本中心通过结合术前智能三维重建、解剖程序化操作、早期开放缝合技术等多种创新技术及方案,提高了囊性肾癌保肾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文将从囊性肾癌的微创保肾手术角度,阐述囊性肾癌的术前评估、术中难点、术中技巧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中心诊疗经验进行深入探讨。

    2022年09期 v.37;No.345 68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论著-临床研究_结石

  • 输尿管镜碎石术中结石逃逸的治疗及疗效分析

    朱润宇;陈卫国;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中结石逃逸的不同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12月昆山市中医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2例输尿管镜碎石术中发生结石逃逸患者的临床资料,后续治疗方式分别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以及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比较分析3种治疗方法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等。结果:MPCNL组和RIRS组比ESWL组有更好的清石效果(P<0.05);MPCNL组与RIRS组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RS组的手术时间较MPCNL组长,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较MPCNL组少(P<0.05)。结论:RIRS和MPCNL处理输尿管镜碎石术中结石逃逸优于ESWL,均安全有效,MPCNL在手术时间上优于RIRS,但RIRS在住院时间及费用上更有优势。

    2022年09期 v.37;No.345 693-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论著-研究报告

  • 全息影像CT三维重建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付坚;王聪;何鹏;张大伟;周晓洲;土旦强巴;李珍燕;李纯昊;王永权;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CT三维重建技术通过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在肾部分切除术中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因肾脏肿瘤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并行全息影像CT三维重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62例,男29例,女33例,平均年龄(53.1±11.5)岁,平均体重指数(24.1±3.3) kg/m~2。根据重建结果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分为肾动脉主干阻断组(33例)和选择性分支阻断组(29例)两组。术前评估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肿瘤平均直径、R.E.N.A.L.评分等一般情况,记录分析术中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中转主干阻断、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3 d肾功能显像(ECT)测的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差值和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肌酐差值、抽血估算GFR差值等结果。结果:62例手术均成功完整切除肾脏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无患者中转开放或改行根治性切除术,均未发生大出血、尿瘘、感染、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选择性分支阻断组在术前及术后3 d患肾GFR差值、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肌酐差值、术前及术后1个月抽血估算GFR差值均明显小于主干阻断组(P<0.05)。结论:全息影像CT三维重建可清晰立体地显示肾脏肿瘤、血管和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术中行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的肾部分切除术,选择性的肾动脉分支阻断可更好地保护肾脏功能。

    2022年09期 v.37;No.345 698-701+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膀胱原发性副神经节瘤8例诊治分析

    王光跃;吕游;刘形;史振铎;韩从辉;

    目的:分析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疗方法,以提高其诊疗技术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1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膀胱副神经节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突触素(Syn)、瘤细胞嗜铬素A(CgA)均为阳性。术后随访3~126个月,平均59.3个月,8例患者均存活,术后无明显并发症,7例无复发,1例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易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膀胱镜可初步诊断,病理诊断可确诊。手术是治疗膀胱副神经节瘤的有效手段,术后并发症少,不易复发,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2年09期 v.37;No.345 702-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前沿·热点

读者·作者·编者

  • 作者署名规范

    <正>作者是指对医学论文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组织)。作者必须同时满足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规定的以下4条标准: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④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者。未同时满足全部4条标准的人应该被志(致)谢,而且只能被(志)致谢。

    2022年09期 v.37;No.34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综述

  • 代谢综合征和肾癌的研究进展

    施旭;冯德超;李登雄;魏武然;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越来越多证据表明MS和肾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其中肥胖和高血压是已经确定的肾癌的危险因素。本文基于MS及其组分与肾癌发生的风险、侵袭性及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肾癌的预防、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2022年09期 v.37;No.345 712-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肾上腺区钙化的诊治进展

    阮小豪;徐丹枫;赵菊平;

    在目前超声、CT等影像手段运用广泛的背景下,肾上腺区的钙化并不少见,良恶性病变中均可伴随。因此,如何综合CT特征和内分泌功能情况,进行正确合理的初步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是极其重要的。本文旨在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在钙化类型、影像学特征、内分泌功能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指导临床诊治方案的制定。

    2022年09期 v.37;No.345 718-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病例报告

  • 以嗜铬细胞瘤为表现的VHL综合征1例

    江陈菊;吴晶晶;瞿连喜;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VHL)综合征在临床上极少见,为多系统、多发肿瘤为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视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母细胞瘤、中耳内淋巴囊肿瘤、胰腺囊肿和神经内分泌肿瘤、肾囊肿和肾细胞癌、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附睾和阔韧带乳头状囊腺瘤。现报道华山医院泌尿外科近年收治的1例以嗜铬细胞瘤为表现的VHL综合征患者。

    2022年09期 v.37;No.345 723-725+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垂体后叶素治疗肾上腺肿瘤术后顽固性低血压1例

    杨登浩;吴涛;赵泽驹;梁国标;

    肾上腺肿瘤术后顽固性低血压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内外仅见零星个案报道,本文报道1例66岁女性患者,因左侧腰痛不适1年,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1周入院。术前诊断为左侧肾上腺肿瘤、高血压、甲状腺次全切术后。于腹腔镜下实施左侧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术后患者出现进行血压下降,通过积极补液、大剂量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治疗无效,加用垂体后叶素有效。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肾上腺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诊疗措施,分析术后出现顽固性低血压的原因,总结加用垂体后叶素抢救成功的经验。

    2022年09期 v.37;No.345 726-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