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专家论坛

  • 局限性及晚期肾癌治疗的新进展

    章小平;程功;

    过去十年,肾细胞癌的治疗格局已经发生了转变,包括在辅助治疗中加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疗法。随着近年来临床药物试验的开展,围绕手术、非手术、一线、二线治疗方案仍存在许多争议,包括转移性疾病的治疗选择和风险评估模型的效用。为了在疾病的所有阶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临床工作者和科学家需要更加拓宽视野,例如将目光从IMDC风险预后评估模型转移到个性化生物标志物靶点治疗。文本拟对目前肾细胞癌治疗的新进展展开论述,旨在为局限性及晚期肾癌患者的诊疗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2024年11期 v.39;No.371 939-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肾肿瘤专栏

  • 机器人时代中央型及肾门型肾肿瘤的外科治疗选择与技巧

    徐纯如;唐琦;张中元;张雷;余霄腾;周利群;

    目的:分析并总结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及肾门型肾肿瘤以及北大泌尿(Institute of Urology, Peking University, IUPU)脂肪囊法冷却技术在术中缓解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3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22例的中央型及肾门型肾肿瘤患者,并根据术中是否接受IUPU脂肪囊法冷却技术将患者分为技术组(8例)和对照组(14例),收集患者的随访资料,对比2组手术参数、肾功能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并发症患者18例(81.8%),经过中位随访时长17个月的观察尚未有患者出现复发、进展、肾萎缩及死亡。术中接受IUPU脂肪囊法冷却技术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位术中热缺血时间显著延长(48.0 min vs 25.5 min,P<0.001),2组患者术中尿量、术后血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变化值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术前充分评估并选择良好的中央型及肾门型肾肿瘤。IUPU脂肪囊法冷却技术可以在术中有效缓解较长热缺血时间带来的继发性肾功能损伤。

    2024年11期 v.39;No.371 944-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乳头状肾细胞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的长期随访和预后研究

    陈泽清;杨文锦;陈子毅;郭宏骞;纪长威;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 NSS)对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患者的长期随访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23年10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的119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2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5±11.8)岁,平均体重指数(24.56±2.40) kg/m~2。行NSS患者97例(NSS组),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 RN)患者22例(RN组)。NSS组患者术前中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103.7(85.4,119.4) mL/min/1.73 m~2,RN组患者术前中位eGFR为100.1(85.1,108.7) mL/min/1.73 m~2。术后长期规律随访患者99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以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结果:11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140(120,18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100(50,120) mL,肿瘤平均最大径为(4.31±2.16) cm。NSS组患者术后中位eGFR为90.3(69.9,104.1) mL/min/1.73 m~2,RN组患者术后中位eGFR为63.2(54.1,71.4) mL/min/1.73 m~2。与RN组患者比较,NSS组患者术前、术后eGF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NSS的长期随访eGFR优于RN。术后随访超过5年的患者29例,其中死亡3例、复发2例、转移1例。RN组患者死亡2例(1例为多发转移患者)。结论:PRCC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NSS与RN生存率相当,NSS患者随访肾功能恢复优于RN患者。

    2024年11期 v.39;No.371 950-953+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临近集合系统肾肿瘤行腹膜后与经腹入路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程功;倪栋;邢毅飞;王淼;肖亚军;蒋国松;陈朝晖;韩晓敏;梁华庚;章小平;

    目的:对比分析临近集合系统的肾肿瘤采取不同机器人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腹膜后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retroperitoneal robot-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 R-RAPN)和经腹入路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transperitoneal robot-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 T-RAPN)的54例患者资料。分别记录R-RAPN组及T-RAPN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缝合方式、肾脏热缺血时间、有无转入ICU、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出院时间、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术前术后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肿瘤病理分级及类型、切缘阳性率等。对围手术期及随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RAPN组中位手术时间为113.5(83.0,150.0) min, R-RAPN组中位手术时间为87.5(58.0,101.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2)。T-RAPN组中位热缺血时间为27.0(20.0,35.0) min, R-RAPN组中位热缺血时间为20.0(16.5,25.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PN组中位失血量为100.0(50.0,200.0) mL,R-RAPN组中位失血量为50.0(30.0,7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所有患者均未转入ICU。T-RAPN组患者中位拔引流管时间6.5(4.0,7.0) d,术后中位出院时间7.0(5.0,7.0) d; R-RAPN组中位拔引流管时间5.0(4.0,5.0) d,术后中位出院时间6.0(5.0,6.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标本均无切缘阳性,终末随访肾功能与术前几乎一致。R-RAPN组患者平均随访(24.6±2.1)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T-RAPN组患者平均随访(31.9±7.3)个月,有1例局部复发。结论:临近集合系统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入路的选择可根据肿瘤偏向针对性地采用腹膜后或经腹途径。对于复杂的肾肿瘤,推荐T-RAPN以获得更大的操作空间和更广阔的视野。无论采取哪种入路方式,RAPN均能在获得良好预后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肾功能。

    2024年11期 v.39;No.371 95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经腹直肌旁与经脐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杨诚;薛康颐;夏明;朱章杰;夏慧;刘存东;

    目的:对比分析经腹直肌旁与经脐不同入路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4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30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直肌旁单孔腹腔镜组10例,经脐单孔腹腔镜组20例。对2组患者的围手术资料、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经脐单孔腹腔镜组中有2例术中增加了辅助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缘阳性、漏尿、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2组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直肌旁单孔腹腔镜组与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27.4±21.7) min vs (133.6±23.0) min]、术中出血量[(185.0±224.9) mL vs (263.5±210.7) m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直肌旁单孔腹腔镜组较经脐单孔腹腔镜组在肾脏热缺血时间[(23.5±3.0) min vs (28.3±9.1) min]及术后24 h疼痛评分[(2.6±0.7)分vs (3.6±1.1)分]等方面均具有优势(P<0.05)。结论:经腹直肌旁与经脐不同入路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佳;经腹直肌旁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肾脏热缺血及术后疼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2024年11期 v.39;No.371 960-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高危肾细胞癌术后辅助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喆;吕程程;刘溪;陈昂;付水;毕缓;单广夷;王一丁;刘强;邵博;李长琦;曾宇;

    目的:评估替雷利珠单抗作为高危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辽宁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自2021年11月—2024年1月共26例高危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在肾切除术后接受了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治疗剂量为每3周200 mg,连续6个周期,根据患者耐受性可调整剂量。之后连续随访并记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中,88.46%的患者完成了全部治疗方案,11.54%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了剂量。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6个月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率为100%,12个月DFS率为87.5%。未有患者因不良事件中断治疗。观察到的主要不良事件包括乏力、瘙痒、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大多数为1~2级,3例患者出现3级不良事件后经调整剂量顺利完成治疗。结论:短期随访提示替雷利珠单抗对于高危RCC术后辅助治疗显示出良好的DFS获益趋势,且不良反应可控,但仍需较长期、大规模研究进一步证实。

    2024年11期 v.39;No.371 964-967+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三维可视化成像在特殊位置肾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比较分析

    徐立静;谢延冬;刘浩林;石逸夫;孙光曦;曾浩;

    目的:比较分析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与非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手术治疗特殊位置肾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分析患者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4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同一医疗组同一术者收治的210例特殊位置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三维可视化成像导引,分为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64例)与非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146例)。比较2组中成功保留肾单位患者比例、是否行血管修补、是否修补集合系统、围术期是否留置输尿管支架、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肿瘤有无复发等情况。评价并分析三维可视化成像在特殊位置肾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2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术中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有59例(92.2%)患者成功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5例(7.8%)转为根治性肾切除;而非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有75例(51.4%)患者成功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71例(48.6%)患者转为根治性肾切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在手术时间[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125.0±35.0) min、非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98.6±43.9) min]、集合系统是否打开[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成功保留肾单位患者术中打开集合系统有32例(50.0%)、非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成功保留肾单位患者术中打开集合系统有62例(42.5%)]、术中是否修补血管[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有18例(28.1%)、非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组有9例(6.2%)]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三维可视化成像辅助导引在特殊位置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本文的研究为临床实践中采用可视化成像导引在特殊位置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了其在处理特殊位置肾肿瘤手术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2024年11期 v.39;No.371 968-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晚期肾癌系统性治疗不良反应评估:200例临床分析

    胡青岳;侯乃侨;李宇轩;翟栓峰;曹登峰;郑军华;翟炜;

    目的:评估晚期肾癌系统性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一线接受靶向或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200例晚期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良事件的种类及发生率差异。分析≥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与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的相关性。结果:200例患者中,靶向治疗组一线治疗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9.21%,靶免联合治疗组为100%。靶向治疗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4%,靶免联合治疗组为65.35%。靶向治疗组因不良反应停药发生率为17.32%,靶免联合治疗组为20.55%。一线治疗常见不良反应有蛋白尿、贫血、肌酐升高、高血压、腹泻、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脂血症和手足综合征。≥3级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肝功能异常、蛋白尿和贫血。常见血液学不良反应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淋巴细胞减少。2组治疗方案中出现≥3级不良反应都与更好的ORR及PFS获益相关(P<0.05)。结论:靶向治疗和靶免联合治疗在中国晚期肾癌患者中安全性可控且相似,用药期间应加强不良事件的随访和管理,发生较严重不良反应与更好的治疗预后相关。

    2024年11期 v.39;No.371 974-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单中心93例pN1期局部进展性肾癌根治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贤达;邹湘鹏;董培;张志凌;韩辉;郭胜杰;尧凯;

    目的:探讨pN1期局部进展性肾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9年3月—2022年2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为pN1期的局部进展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3例pT1~4N1M0期肾癌患者,男62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47±16)岁。pT1~2期肾癌患者28例,pT3期及以上65例。术中中位清扫淋巴结数目为8.0(4.0,12.0)个,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中位数目为2.0(1.0,5.0)个。随访过程中51例患者出现术后肿瘤进展,其中局部复发7例,远处转移44例。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 free survival, RFS)为0.87(0.35,2.60)年,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为2.17(1.13,4.11)年,其中1、3和5年RFS率分别为46.2%、23.7%和14.0%;1、3和5年的OS率分别为80.6%、38.7%和19.3%。肉瘤样分化和术后复发转移是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P=0.001);术前淋巴结肿大是肾癌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4);多组区域淋巴结转移是肾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结论:局部进展性肾癌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概率高,预后差,需要密切监测随访。术前区域淋巴结肿大、原发灶肉瘤样变以及术后肿瘤进展是pN1期进展性肾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2024年11期 v.39;No.371 981-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转移性肾癌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蒋炳良;黄超;刘正升;赵仲杰;王涛;罗雨;吴准;张开颜;李伟;陈斌;邢金春;王雪刚;

    目的:总结基于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RCC)治疗中的单中心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61例应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抗治疗的晚期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一线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一线单用靶向治疗24例(A组),男18例,女6例;透明细胞癌20例,非透明细胞癌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10例。一线靶向联合免疫治疗37例(B组),男29例,女8例;透明细胞癌30例,非透明细胞癌7例;行原发灶切除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治疗药物包括阿昔替尼、舒尼替尼、培唑帕尼、依维莫司、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免疫治疗药物包括替雷利珠单抗。一线单用靶向治疗患者在疾病进展后更换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或其他靶向药物治疗方案,一线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患者在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后根据患者情况更换其他靶免方案或单纯靶向药物继续治疗;分析mRCC患者总体人群和各亚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等。结果:61例中位随访时间24(12,43)个月,A、B组的中位OS分别为39(26,未达)个月、49(22,67)个月,中位PFS分别为6(3,11)个月、13(9,18)个月;A、B组的2年OS率分别为66%、76%,5年OS率分别为38%、49%。在靶免联合基础上既往接受过原发灶切除手术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未切除患者(P=0.008),前者中位OS未达到,后者中位OS为24(19,2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原发灶切除、使用阿昔替尼相关(P<0.01),相较于未切除原发灶的患者,原发灶切除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70%(HR=0.39,95%CI:0.17~0.89,P=0.026),而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昔替尼的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75%(HR=0.25,95%CI:0.06~0.98,P=0.047)。8例一线治疗单用靶向治疗药物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11例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主要3~4级不良反应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垂体功能减退、严重腹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结论:针对mRCC患者早期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在PFS和OS方面要优于一线靶向治疗方案,原发灶切除、使用阿昔替尼可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11期 v.39;No.371 989-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 基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与肾癌的因果关系

    吴思宇;陈小楠;

    目的:采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探究2型糖尿病和肾癌的因果关系。方法:从GWAS Catalog数据库中筛选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P<5×10~(-8))作为工具变量,用逆方差加权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并采用MR-Egger回归和加权中位数法作为补充。比值比(odd ratio,OR)值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于评价2型糖尿病和肾癌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采用MR多效性检测水平多效性,采用留一法检测敏感性。结果:从UKB数据库男性和女性肾癌数据集中分别提取了152个SNP作为工具变量。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和逆方差加权方法得到OR值和95%CI:女性1.27(95%CI:1.04~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5);男性1.04(95%CI:0.98~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mr_pleiotropy_test显示水平多效性不显著。在进行留一敏感性分析后,没有观察到任何特定SNP位点对结果的显著影响,表明结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论: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与女性肾癌可能存在因果关联。然而,需要进一步验证更大的样本量和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个人的数据,以加强研究结果。

    2024年11期 v.39;No.371 995-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论著—临床研究_肿瘤

  • 维迪西妥单抗对比GC方案联合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保膀胱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阮中天;林云知;柯志滨;方时兴;陈少豪;陈烨辉;陈东宁;薛学义;魏勇;许宁;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维迪西妥单抗对比吉西他滨/顺铂(Gemcitabine/Cisplatin, GC)方案联合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保膀胱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23年3月—2024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和GC方案联合免疫治疗的33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和B组(GC方案联合免疫治疗)。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及二次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评估靶病灶变化情况。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率、病理降期率、保膀胱率及预后情况,同时评估用药期间患者所发生的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AEs)。结果:A组共纳入21例患者,其中16例选择保膀胱方案,5例选择膀胱根治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B组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5例选择保膀胱方案,7例选择膀胱根治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A组pCR率为52.4%(11/21),B组的pCR率为16.7%(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A组的病理降期率为81.0%(17/21),B组的病理降期率为58.3%(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A组的保膀胱率为76.2%(16/21),B组的保膀胱率为41.7%(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常见的AEs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14例(66.7%)、血糖升高12例(57.1%)、肾功能减退10例(47.6%)等,其中3~4级AEs 3例(14.3%)。GC方案联合免疫治疗常见的AEs包括贫血7例(58.3%)、白细胞减少6例(50.0%)、肾功能减退5例(41.7%)、AST升高5例(41.7%)等,其中3~4级AEs 2例(16.7%)。结论:在膀胱癌治疗中,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较传统的GC方案联合免疫治疗具有更高的pCR率,病理降期率和保留膀胱率相仿,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经治疗明显好转,在HER-2阴性的患者中亦有较好疗效。

    2024年11期 v.39;No.371 1000-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经会阴mpMRI-超声图像融合与经直肠认知融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对比研究

    马赫;雷汉祺;赖少鸿;庞俊;江东根;

    目的:对比研究经会阴多参数磁共振(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pMRI)-超声图像融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与经直肠认知融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184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行经会阴mpMRI-超声图像融合前列腺穿刺术的68例作为病例组,行经直肠认知融合前列腺穿刺术的116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为靶向穿刺1~3针后行12针系统穿刺。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检出率、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 csPCa)检出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靶向穿刺PCa检出率和csPCa检出率(42.65%、36.7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59%、22.41%)。2组总体穿刺(靶向+系统)PCa检出率和csPCa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29%)显著低于对照组(23.28%)。结论:经会阴mpMRI-超声图像融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较经直肠认知融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可进一步提高靶向穿刺的准确度,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目前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可能是前列腺穿刺活检更好的方案。

    2024年11期 v.39;No.371 1008-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综述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

    刘智艳;任靖文;安云昭;徐彬;罗光恒;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是尿路上皮肿瘤中少见的疾病,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RNU)加膀胱袖状切除术是目前治疗UTUC的金标准,但是否同期行淋巴结清扫(lymph node dissection, LND)仍存有争议,因此本文就LND在UTUC中的意义、范围、数量、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11期 v.39;No.371 1014-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膀胱腔内电刺激对膀胱活动低下的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黄志文;徐忠乐;席俊华;张艳斌;

    膀胱活动低下症(underactive bladder, UAB)是老年人群常见的排尿障碍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UAB的治疗方式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下尿路症状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膀胱腔内电刺激(intravesic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VES)作为一种腔内物理治疗方法,在恢复膀胱感觉及改善尿潴留方面疗效显著,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应用。本文主要对IVES治疗UAB的机制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2024年11期 v.39;No.371 1019-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影响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的相关预测因素

    陈治钦;陈鑫阳;李煜;殷虎明;谢赣生;李纲;

    Gleason评分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前列腺癌分级系统,其准确评分是制定前列腺癌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尽管目前穿刺活检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的Gleason评分升级仍然很常见。Gleason评分升级使临床医生术前低估了肿瘤的危险度,可能导致治疗不足,影响预后。本文回顾了近6年的相关文献,并对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的Gleason评分升级相关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前列腺癌的诊疗过程中做出精确的病情评估和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决策。

    2024年11期 v.39;No.371 1023-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读者·作者·编者

  • 优先刊登创新性研究文章

    <正>为了推进泌尿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刊将优先刊登重要基金资助或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新药物和新设备的临床应用、技术改进、单中心研究、多中心研究等创新性研究文章。创新性研究文章可申请进入绿色通道刊发。投递该类文章时,请附基金课题证明文件,在文章左下角注明基金类型及其编号,并写一份“关于本文创新性研究情况说明”,经所在科室主任签字后与证明材料复印件一并寄往编辑部。编辑部初审通过后,文章进入“审稿绿色通道”处理。

    2024年11期 v.39;No.371 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病例报告

  • 经皮肾镜取石术损伤下腔静脉并形成血栓2例

    邓建扬;张海燕;袁顺辉;龚富炜;李祥孟;陈戬;

    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 PCNL)术后发现肾造瘘管误入肾静脉并进入下腔静脉是一种罕见并发症,并且在血栓形成后治疗往往困难。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PCNL损伤下腔静脉并血栓形成患者的诊疗过程,得出以下经验体会:PCNL术中切勿盲目过长放置肾造瘘管或采取注水球囊止血;PCNL损伤下腔静脉并血栓形成时,采取早期低分子肝素抗凝,抗凝-影像学监视下分步拔管-抗凝的治疗方案是有效、安全的。

    2024年11期 v.39;No.371 1031-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盆腔脂肪增多症3例

    周天翔;沈悦凡;向安平;邵四海;

    本文报道了3例盆腔脂肪增多症(pelvic lipomatosis, PL)患者的病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和肾积水等泌尿系统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典型的“骨盆透明”征及膀胱形态改变,术后病理结果多为腺性膀胱炎。3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显示症状缓解。通过总结这3例病例及相关文献可以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

    2024年11期 v.39;No.371 1034-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