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专家论坛

  • 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叶定伟;潘剑;万方宁;朱耀;戴波;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作为前列腺癌最具标志性的分子靶点,其高特异性表达与肿瘤恶性进展密切关联,已成为当前精准诊疗体系的核心支柱。在诊断层面,PSMA靶向影像技术通过放射性示踪剂实现了从原发灶到微转移灶的全方位可视化,突破了传统解剖影像对病灶体积和位置的依赖,显著提升了早期分期与复发监测的准确性;同时,PSM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为评估肿瘤异质性和治疗抵抗提供了分子窗口。治疗领域,PSMA导向的放射性配体疗法革新了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范式,通过精准递送辐射能量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然而,PSMA阴性肿瘤亚群的存在、不同示踪剂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以及治疗后的克隆演化问题,仍亟待多学科协作解决。未来,整合人工智能、新型同位素和免疫调节策略的联合方案,有望进一步释放PSMA靶向技术的临床潜力,推动前列腺癌诊疗进入真正的个体化时代。

    2025年06期 v.40;No.378 48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前列腺肿瘤专栏

  • 前列腺超声颗粒样钙化回声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林国文;戴波;叶定伟;朱耀;秦晓健;王弘恺;

    目的:探讨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中颗粒样钙化回声特征对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57例接受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过程中超声图像是否出现颗粒样钙化,分为钙化阳性组(106例)和钙化阴性组(351例)。比较2组患者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差异,进一步分析颗粒样钙化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的相关性,构建颗粒样钙化、PSA、年龄、前列腺体积的多因素诊断预测模型。结果:钙化阳性组的前列腺癌检出率为87.7%(93/106),显著高于钙化阴性组的45.6%(160/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A>20 ng/mL组的钙化阳性率(63.9%)较PSA<10 ng/mL组(16.8%)显著升高(P<0.001)。颗粒样钙化患者更倾向于接受靶向联合系统穿刺(69.8%vs 27.0%,P<0.001)。多因素诊断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95%CI:0.794~0.870)。结论:前列腺颗粒样钙化回声是前列腺穿刺过程中重要的实时超声征象,与前列腺癌发生风险及穿刺决策显著相关。

    2025年06期 v.40;No.378 487-490+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 新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在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中的临床疗效

    陈剑超;祁峰;郑雨潇;蔡宏宙;邹青;娄可心;徐子程;

    目的:探讨基于多西他赛化疗联合全雄激素阻断的新辅助疗法在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9例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患者接受新辅助多西他赛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neoadjuvant chemo-hormonal therapy, NCHT)联合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 RP);而其余81例患者直接接受了RP。通过分析患者的切缘阳性率、术后病理学变化及辅助治疗需求,评价2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biochemi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bRFS)及进展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生存时间。结果:NCHT联合RP组患者的初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较单纯RP组显著更高;86.76%的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达到了PSA 90缓解。与单纯RP组患者相比,NCHT联合RP组的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率显著更低(11.76%vs 38.27%,P<0.001);术后ISUP级组显著更低(P<0.001);ISUP级组发生降低的比例显著更高(36.76%vs 9.88%,P<0.001),有13例(19.12%)患者术后病理显示达最小残留病灶(MRD)/病理完全缓解(pCR),且后续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更低(39.71%vs 58.02%,P=0.026)。虽然NCHT联合RP组术后接受辅助放疗的比例明显较单纯RP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2%vs 17.28%,P=0.131)。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4.97个月,2组患者在bRFS和进展至CRPC生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NCHT联合RP组,53例(77.94%)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在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无一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终止/改变治疗方案。结论:NCHT显著改善了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后病理学指标,降低了术后切缘阳性率和辅助治疗需求,但未显著延长bRFS及进展至CRPC生存时间。未来需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估新辅助治疗的长期生存获益,并探索适合耐受性较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以优化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

    2025年06期 v.40;No.378 491-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 免疫检查点CD276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毛士玉;胡嘉慧;刘济;张聿轲;郭亚东;刘迎迪;高耀辉;张文涛;张俊峰;郭长城;袁静;杨斌;姚旭东;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CD276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价CD276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和免疫分子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88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式检测临床组织中CD276、抑癌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干细胞标志物、神经内分泌化指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信号以及免疫细胞浸润,通过血液标本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CD276的表达阳性率为42%,PD-1为20%、PD-L1为3%。CD276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其表达与高PSA(P=0.029)、高分期(P=0.005)、导管内癌/导管腺癌(P=0.021)、增殖指标Ki-67(P=0.002)显著相关。CD276高表达组Gleason评分、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比例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我们发现CD276高表达与神经内分泌化指标表达显著相关。CD276阳性表达与促癌基因AR和ERG表达、抑癌基因P53突变、PTEN和RB1表达、干细胞指标(CD56、CD133)、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MLH1、MSH2、MSH6、PMS2)无相关性(P>0.05)。另外,本研究结果未发现CD276高表达与CD8~+T细胞浸润相关。通过血液细胞因子分析,发现CD276高表达与TNF以及IL-12p-70高分泌具有相关性。结论:前列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细胞高表达CD276,并可达到42%的比例,明显高于PD-1/PD-L1的表达比例,CD276高表达不仅与前列腺癌高分期高PSA以及导管内癌/腺癌相关,可作为前列腺癌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且其高表达可能促进神经内分泌癌的免疫逃逸,机制上可能与高分泌TNF-α以及IL-12p-70有关,提示阻断CD276可能是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2025年06期 v.40;No.378 497-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2K]
  • 转移灶治疗对转移性前列腺癌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基于SEER队列的回顾性研究

    张锦浩;张立旻;姜昊文;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转移灶手术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筛选1975—2021年确诊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共纳入1 120例接受原发灶手术及化疗的患者。其中,1 077例未接受转移灶手术(化疗组),43例接受了转移灶手术(包括远处淋巴结及其他远处转移部位手术)(化疗联合转移灶手术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方法,平衡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并分别分析化疗组和化疗联合转移灶手术组的OS和CS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独立影响。结果:匹配前,化疗组的OS(P=0.045)及CSS(P=0.044)均显著优于化疗联合转移灶手术组。匹配后,2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化疗组的CSS仍表现出优势(P=0.049)。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转移灶手术与OS风险显著增加相关(HR=2.711,P=0.021),且CSS风险显著升高(HR=2.826,P=0.027)。结论:化疗联合转移灶手术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无显著改善,相反有可能增加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的风险。

    2025年06期 v.40;No.378 503-508+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年轻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生化复发风险研究

    许华;沈祐民;戴波;

    目的:分析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 RP)的年轻前列腺癌患者(年龄<50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并为未来前列腺癌发病及进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2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76例接受RP的年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年龄、家族史、术前PSA水平、MRI、骨扫描或PET-CT、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及随访信息等数据。其中RP后生化复发(biochemical recurrence, BCR)定义为术后连续2次PSA水平>0.2 ng/mL。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生化复发生存(biochemi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bRFS)曲线。结果:7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8例(10.53%)患者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入组患者确诊时PSA中位值为15.9 ng/mL,8例(10.53%)患者为cM1期(含1例cM1a期、5例cM1b期、2例cM1c期)。RP术后病理提示,35例(46.05%)患者为pT3~T4期,7例(9.21%)患者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发现,入组的58例局限性及局部进展期的患者中,有15例(25.86%)患者出现了BCR,其2年、5年和10年bRFS率分别为81.96%、65.62%和57.60%。此外,年轻患者中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比例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年轻前列腺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年轻前列腺癌患者具有较晚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家族史比例,且术后BCR风险较高,需密切随访管理。这项研究为年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经验,并为进一步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2025年06期 v.40;No.378 509-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余琪伟;吴余凡;戴波;姚林亚;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RARP)后切缘阳性(positive surgical margin, PS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420例行RARP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PSM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RP后PSM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利用R语言软件绘制RARP后PSM的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SA、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双侧前列腺浸润及PSA密度(PSAD)是RARP后发生PSM的危险因素(均P<0.05),将以上5个预测因素纳入模型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886(95%CI:0.838~0.934)。决策曲线阈值概率为0~30%及50%~60%时具有较高净收益,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相符,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有效的RARP后PSM预测模型,对个性化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6期 v.40;No.378 514-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腹股沟疝修补术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

    郭长城;张智锦;张文涛;毛士玉;杨斌;姚旭东;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前列腺癌合并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4年1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经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男性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年龄57~81岁,平均(71±6)岁;其中2例行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18例行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先进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随后放置补片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2例双侧腹股沟疝及18例单侧腹股疝合并前列腺癌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小于200 mL,均无输血。平均手术总时长(155±20) min,术后住院天数6~9 d。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远期随访中仅有1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于术后第6个月出现腹股沟疝复发并再次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在前列腺癌合并腹股沟疝患者中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

    2025年06期 v.40;No.378 520-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机器人第4臂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王甲磊;丁浩;赵伟;周长其;张可新;马云波;陈雪莉;

    目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治愈前列腺癌的关键手段,随着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RARP)已然成为主流。本着“Step By Step”的原则,分解手术步骤,将第4臂在RARP中的使用场景及技巧做一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RARP的患者,所有患者采取经腹腔途径的前入路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总结达芬奇XI第4臂的使用时机及手术技巧。结果:第4臂的调整在RARP中平均次数为20~46次,其中关键步骤为第4臂在下列10步:(1)牵拉脐内侧韧带,更容易进入耻骨后间隙;(2)向对侧挤压前列腺,保持盆底筋膜张力,有助于打开盆底筋膜;(3)牵拉膀胱,可更好地保留膀胱颈口;(4)牵拉导尿管末端,有助于打开膀胱颈后唇;(5)牵拉膀胱颈或前列腺后唇,利于寻找精囊输精管;(6)强力稳定向上牵拉两侧精囊,有助于寻找狄氏筋膜;(7)牵拉前列腺两侧角,更易保留神经血管束(neurovascular bundle, NVB);(8)下压前列腺,处理前列腺前方及离断背侧静脉复合体(dorsal venous complex, DVC)更方便;(9)离断尿道前,配合马里兰左右旋转前列腺,避免直肠损伤;(10)双针法缝合时,可用4臂牵拉已缝合的右半边,以防止缝线缠绕。结论:第4臂在RARP(经腹腔前入路)中作用显著,第4臂在每个步骤中均有重要作用。

    2025年06期 v.40;No.378 524-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基于PSA的前列腺癌筛查临床特征与分层干预研究:单中心经验

    陶逸然;余佳倩;蒋聿瑛;罗超;李飞平;

    目的:分析基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的前列腺癌筛查人群的临床特征,探索优化特定人群筛查策略的关键方向。方法:将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期间接受PSA筛查的≥50岁男性纳入筛查组(22 118人),PSA>4 ng/mL者进一步完善直肠指检、多参数前列腺MRI和(或)核医学检查以及穿刺活检;同期门诊确诊患者为临床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PSA水平、下尿路症状、Gleason评分、TNM分期、治疗方法。结果:筛查组确诊前列腺癌206例;临床组共纳入170例新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筛查组前列腺癌检出率为0.93%(206/22 118),中位年龄73岁,87.9%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筛查组伴下尿路症状(P=0.003)、远处转移(P=0.023)显著低于临床组。>70岁患者中位PSA更高(15.01 ng/mL vs 11.89 ng/mL,P=0.003),且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癌比例(P=0.038)更高,而接受治愈性治疗比例更低(P<0.001)。伴下尿路症状亚组分析中,筛查组淋巴结转移(P=0.043)、远处转移(P=0.009)风险明显低于临床组。结论:年龄是侵袭性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伴下尿路症状人群的筛查可显著降低晚期前列腺癌比例。基于年龄分层、精准影像诊断及区域性多维度干预策略,可优化筛查成本效益与临床获益。

    2025年06期 v.40;No.378 529-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 双极雄激素疗法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临床研究进展

    蒋宇晓;侯惠民;刘圣杰;鲁晓瑾;陈勇明;刘明;

    前列腺癌是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许多中晚期患者最终会对标准的雄激素剥夺治疗产生耐药性,进而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双极雄激素治疗(bipolar androgen therapy, BAT)通过周期性注射高剂量雄激素,使睾酮水平在高低之间循环,旨在破坏癌细胞对低雄激素环境的适应性,并恢复其对抗雄激素治疗的敏感性。多项Ⅱ期临床研究表明,BAT能在约1/3的患者中产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下降或客观反应。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方法还能恢复耐药患者对新型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抑制剂的治疗敏感性。尽管BAT的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但为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希望。

    2025年06期 v.40;No.378 535-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论著—临床研究_肿瘤

  • 膀胱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盛朝阳;曾蜀雄;王茂宇;徐金山;陈光华;张晨;徐希;徐杨;许传亮;张振声;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23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特点、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总生存时间及总生存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结果:共30例男性患者纳入研究,中位年龄71(46~8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4(5~131)个月;病理诊断为单纯性膀胱小细胞癌19例(63.3%)、混合癌11例(36.7%)。肿瘤位于膀胱侧壁14例(46.7%),初次就诊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24例(80.0%),肿瘤最大径≥4 cm的16例(53.3%),行根治性切除术21例(70.0%),术后分期Ⅲ期及以上16例(53.3%),术后复发17例(56.7%),远处转移9例(30.0%)。中位生存时间30个月,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2%和44.9%。生存分析显示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pT3~pT4期的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生存期较短(P<0.05)。结论:膀胱小细胞癌好发于侧壁,初次诊断时多为较大肿瘤,且主要表现为肉眼血尿,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pT3~pT4期的膀胱小细胞癌患者预后不佳。

    2025年06期 v.40;No.378 542-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AFTPH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脂肪酸代谢的相关研究

    鱼铁羲;李伟权;蒙贤桂;肖文;章小平;

    目的:通过数据库的挖掘寻找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预后相关的基因,并探讨其在ccR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表征之间的关系,预测其对ccRCC的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在疾病或正常生理过程中,亲苯素(Aftiphilin, AFTPH)对细胞功能、组织生长和疾病发展至关重要。然而,AFTPH在ccRCC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探究AFTPH在ccRCC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功能。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探究AFTPH的表达水平。χ~2检验及Cox回归分析确定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探究AFTPH在ccRCC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FTPH在ccRCC中呈下调趋势。AFTPH的低表达提示ccRCC患者的预后较差。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分析,AFTPH与脂肪酸代谢相关。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AFTPH与ccRCC PPARα呈正相关。结论:AFTPH在ccRCC中低表达,且AFTPH可能通过调节PPARα调节ccRCC脂肪酸代谢进而影响ccRCC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表明,AFTPH作为一种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可能在ccRCC的预后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5年06期 v.40;No.378 548-553+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2K]

论著—研究报告

  • 术中保留膀胱颈和耻骨前列腺韧带对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功能的影响

    王文浩;文秀华;刘太阳;郭红伟;张雪培;

    目的:探究术中保留膀胱颈和耻骨前列腺韧带对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LRP)后尿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患者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常规LRP)和观察组(行保留膀胱颈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的LRP),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术期指标,通过24 h内尿垫使用数量对比2组患者术后的尿控状态,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urinary incontinence short form, ICIQ-UI SF)评估尿失禁症状的严重程度,以下尿路及膀胱功能量表(MHU)评估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指标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尿控状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ICIQ-UI SF评分和MHU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保留膀胱颈和耻骨前列腺韧带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尿控功能的恢复。

    2025年06期 v.40;No.378 55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 基于术前血清指标检测构建前列腺增生术后尿路感染预测模型

    汪云兴;郑燕军;王坚;赖孟超;毛金水;

    目的:基于术前血清指标检测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出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的相关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4年4月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3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选取其中16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模型组,根据术后是否出现UTI分为UTI组(50例)和非UTI组(115例);余7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验证组,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16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出现UTI的概率为30.30%。根据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 d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尿白细胞酯酶(LEU)阳性例数以及高水平的降钙素原(PCT)、白介素-10(IL-10)、表面活性蛋白A(SP-A)、尿肝素结合蛋白(U-HBP)为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发生UT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组16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4.629,P=0.796,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7(P<0.001,95%CI:0.812~0.922),特异度为73.90%,灵敏度为86.00%,最大约登指数为0.599。验证组7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7.320,P=0.503,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P<0.001,95%CI:0.815~0.965),特异度为80.00%,灵敏度为82.90%,最大约登指数为0.629。该模型预测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出现UTI的拟合优度良好,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出现UTI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区分度,可以辅助临床医护人员筛选UTI高风险的前列腺增生患者。

    2025年06期 v.40;No.378 559-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综述

  • 基于纳米技术的膀胱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曹锴;杨荣;郭宏骞;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及定期行膀胱灌注。膀胱内灌注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治疗及光动力治疗等。反复进行化疗药物的灌注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由于近年来市场上BCG的短缺,对高危NMIBC患者的治疗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膀胱灌注治疗大大降低了NMIBC的复发,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膀胱渗透屏障的存在、周期性的尿液排出及药物缺乏肿瘤靶向性等。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膀胱灌注治疗中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总结了目前NMIBC膀胱灌注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基于不同策略的膀胱灌注载药体系的构建,期望为NMIB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6期 v.40;No.378 564-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 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孙静;王建红;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作为一种新兴的超声检查技术,在临床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重要器官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如肾脏、肝脏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详尽的信息以便于指导下一步诊疗。CEUS在肾脏疾病的应用主要包括肾脏弥漫性病变、肾脏占位性病变、介入诊疗、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供肾评估等,本文就CEUS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6期 v.40;No.378 570-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病例报告

  • Allium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输尿管瘘2例

    张鑫;杜兰庭;成建军;李鹏杰;郑强;申棚宇;刘红耀;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术中损伤输尿管并造成输尿管瘘的患者逐渐增加,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既往针对输尿管瘘有多种手术方式但损伤均较大,现报告使用Allium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输尿管瘘2例,对于盆腹腔手术后的各种类型输尿管瘘,Allium金属覆膜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均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2025年06期 v.40;No.378 57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 下载本期数据